字級設定
孩子,放學後你在哪裡?
自2006年起,
伊甸基金會開始
關心偏遠弱勢學童的營養健康與課後照顧問題,
透過與在地社區協力,發揮如象群的力量,

推動快樂早餐、課後陪伴服務,共同圈起溫暖的象圈,
補足家庭功能不足,讓孩子擁有品格教育、
課業學習與早餐營養的服務,守護孩子健康成長!
形象圖
捐款項目
捐款活動詳細介紹

拉住邊緣兒少 課照班轉化小王子
小崴的家中有五個孩子,父母離異,爸爸時常不在家,平時都靠阿公作清潔工賺取微薄的薪水為生,擔起養育責任。阿公教育程度有限,無法指導作業,學童也不會主動詢問老師,被學校老師認為有學習障礙。由於幾乎都沒辦法完成回家作業,被阿公帶來教會尋求幫助。

 

 

剛來到陪讀班時,小崴不願意開口表達情緒,玩桌遊時又不遵守規定,一直與同學發生衝突。寫功課時也會因為發呆而拖延許久,常常無法及時完成。情緒急躁時會咬筆及橡皮擦,並將屑屑吃下去。被同學指正或被老師要求訂正作業時,就會大發脾氣動手摔東西踢桌椅,甚至會有傷人的行為。

 

  

經過陪讀老師的陪伴,小崴慢慢願意開口以少量的語詞表達他的情緒,也願意遵守團體的規定。雖然有時功課還是寫得很慢,但是他已經在陪讀班中找到可以玩耍的好朋友,也願意主動找老師聊天,分享他作的美勞了。

 

有天,小崴帶著自己畫的圖畫來找老師,一開始老師以為是要借文具,沒想到是想跟老師分享完成美勞作品的喜悅,聽著他一句一句仔細說明創作的想法,老師不僅開心,也深感驕傲。有了老師的鼓勵,小崴變得更加自信,學業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。
 

 

伊甸象圈工程計畫

在伊甸基金會的服務經驗中發現,失能家庭多半合併清寒、低收、單親、隔代教養、外配、或原住民…等等類型,由於父母(或祖父母)的社經地位以及教育水準偏低,本身又缺乏親職教養的認知與能力,而且社會支持網絡薄弱,在多重壓力之下,體質脆弱的家庭結構容易不堪一擊,因而產生各種問題。我們同時發現,居住在貧困鄉鎮的孩子們,對原生家庭的「信任感」與「歸屬感」普遍偏低,孩子容易對「家」產生畏懼或抗拒心態,放學後寧願成群結黨在外遊蕩,另覓心靈的歸屬感;更甚者則養成慣性翹家的態度,成為社會問題的不定時炸彈。

 

 

當家庭喪失了應有的「照顧」功能,不再是一座安全的避風港時,這個社會應該立即伸出臂膀,為他們圈起一個溫暖、有愛的空間。因此,伊甸發起「象圈工程計畫」,與在地社區單位合作,圈起社區象圈,整合社會資源與當地組織,讓社區補充失能家庭的照顧及教養功能。

 

 

秉持著「找對的人,做對的事」的理念,鼓勵社區組織主動提出「因地適宜」的服務內容,為當地18歲以下的學童提供課業輔導、課後陪伴、才藝社團、品格教育等服務,進而減輕社區內失能家庭的狀況,避免社會問題的發生。又為了更強化在地功能並進行社區培力工作,藉由訓練課程及經驗交流,讓象圈社區彼此協助,共同學習分享與善用在地資源。

 

 

邀請您,成為一起守護這些孩子的大象,支持在地社區夥伴,圈起一個守護象圈,幫助18歲以下弱勢偏遠社區的貧困學童,給予教養與照顧,讓他們學習正確的生命價值觀。

TOP